楼主
从“诲人不倦”到“诲人不怨”
“唉,这些学生真笨!那道题目我都讲了不知多少遍了,还是不会!”“这个班的学生太差劲!我问了几个问题,没有一个举手回答,真是死水一潭!”
“唉,又是那几个差生没做作业!”
……
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耳畔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稍微婉转一点的,同事之间相互发发牢骚;粗暴一些的,则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奚落一下,以解心头之恨。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老师们被逼于应试教育之下的无奈之举:广大一线老师从事着“加班加点的教学,管头管脚的教育”,可谓“诲人不倦”,而这些辛苦付之于那些所谓的差生身上,犹如“把流水泼到筛子上一样”。“差生”不讨人喜欢的根本原因是直接影响到教学实绩,在今天这样一个唯分数至上的环境下,一边抓、一边骂,成了老师发泄的方式也就不足为怪了。洒向“差生”都是“恨”,故有“恨铁不成钢”之说。另一方面,我们更多的是替这些老师、这些老师手下的学生悲哀!无论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要“热爱学生”、“面向全体”,可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们却总是把温柔的目光,慈祥的笑脸恩赐给那些所谓的优等生,真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 这里老师的“爱生”成了“爱优生”,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学生才称得上是“学生”。而对于那些“差生”,则埋怨之声不绝于耳,恨不能翻出人家的三代家谱看是否有近亲结婚之类的客观原因。由于内心的鄙视和不满,表现在言行举止上,对他们态度就不那么和蔼可亲,冷言冷语,讽刺挖苦也就成了家常便饭,结果这些学生便越来越差,学生越差老师越怨,形成了恶性循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乃天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做到实事求是地面对教育对象,不怨天,不尤人。我觉得教师要诲人不倦,更要诲人不怨。一字之差,境界迥然有异:从不知疲倦、不辞辛劳到无怨无悔,那可是灵魂的一次升华。
其实,每个地方、每个学校都有让人“怨”的学生,所谓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当前不少地方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教育效果不如意,往往校长埋怨教师,教师埋怨学生,学生埋怨家长,家长埋怨社会,社会埋怨校长。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前些时候看了《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深为李圣珍老师的教育事迹所感动。现年53岁,从教近三十年的李圣珍老师已是桃李满天下,她的儿子王远,16岁即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20岁又以超群的成绩考入亚洲著名学府——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但让李圣珍老师名扬四方的是她近年来领养了50多名被他们的亲身父母视为“无可救药”的“问题孩子”。这些或是学习或是健康或是品德或是心理有障碍的孩子们,经李老师手把手的调教,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全部“脱胎换骨”,由原来的被父母和老师评判为“在教育方面已经没有希望”的“教育弃儿”,变成了深受学校和家庭欢迎的位居全班前三名的“希望之星”。 李圣珍老师有20条“教育胜经”,第十六条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里她指的还不是教师而是家长,但在一次谈话中,李老师也说过:“没有差的孩子,只有差的老师。”毋庸置疑,孩子的差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孩子是无罪的,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正因为他们的差,教育就更应该提供好的条件,帮助他们达到正常的,乃至超常的发展,而不是把他们一赶了之。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就提出“有教无类”、“性相近,习相远”之说。我们也不否认学生先天秉性的差异,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适宜的教育,使全体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发展。可以这样说,只会教好学生的老师未必都是好老师,而能把差生教好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把那些所谓的差生排除在教育的大门之外,是一种极端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也不否认一些学校、班级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但这些学校、班级难道就可以以此推卸教育的责任,放任不管吗?怨天尤人只不过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况且,埋怨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非但于事无补,而且自己埋下的种子,或许最终还是自己吞下它结出的苦果。布鲁姆认为,教育中最具破坏性和浪费性的就是教师的消极的期望,就是教师不相信学生。教育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不相信学生的教师一辈子只用一种方法教学生,因为首先是他觉得学生教不会,所以教的结果是学生果然不会。消极的期望,使教师从来不会去想要改变自己的方法,他的教学水平也就愈来愈差。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如同医生,医生是不可能选择和埋怨病人的:“你怎么生出这样的怪病?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已毫无希望了……”可以想象,这样的医生就连一天也无法在医院里待下去!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在我们这些教师当中,不也有一些人,每天都在让儿童感觉到,甚至有时直接对他说,他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吗?这是不能容许的。我们必须神圣地爱护自己的职业荣誉,高高举起人道主义的旗帜。医生能够长年地治疗一个病人。他也许比我们教师有更多的理由作出悲观的结论,但是他相信科学的巨大力量,相信病人本身的精神力量。教育学的人道主义就在于,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学生的成长道路犹如赛场,老师的一声叹息,也许就会在学生刚刚起跑时就迎来一盆冷水或一顿棒喝。他们(尤其是“问题学生”)十分渴望老师能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为其呐喊加油。哪怕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去争取人生的辉煌。
这一方面,许多学校和老师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范例与启示。上海市的闸北八中,长期以来生源很差,在上海是出了名的“垫底”学校。刘京海上任校长后,苦苦思索如何摆脱困境。他知道,这些别的学校挑剔下来的学生,他们不能拒绝,即使把他们推到社会上去,那也只能增加不安定因素,后果不堪设想。与其坐着发牢骚,不如老老实实地想办法改变现状。他首先组织教师参加了上海师大“非智力因素”和“差生心理”两项课题的研究,认真探索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及其培养,探索差生的教育与转化,并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同时积极进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成功教育的改革思路和理论,使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产生了飞跃。正是刘校长和全体教师带着“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功”的理念,才创造出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成果。刘校长以他的座右铭寄语教育界的同仁:“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用成功激励更多的孩子获得成功。”现在,许多学校都打出“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口号,并且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无疑是一种让人欢欣鼓舞的事情。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的成功在某些人看来比较另类,其学生来源比较复杂:大部分来自于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城里那些省重点、省示范学校的“下脚料”。要说怨,这里的老师可以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埋怨。然而,他们没有,他们意识到所承受的来自家长、社会的信任,他们没有放弃一个,而是把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洒向每一个教育对象。那些在原校不受欢迎的学生,仿佛获得了某种点石成金的启示,到了这里一个个学有所成,再回原校考试都成了“优等生”。据校长蔡林森介绍,他的三个孩子在小学时成绩都不好,后来却都考上了大学。小女儿小学升初中时竟然考了个全镇倒数!到了洋思中学后,学习不仅迎头赶上,而且考上县中,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现留校华东师大当上了老师。如今这样的例子在洋思已经很多很多。数年之前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中学,而今已是一个硬件设施脱胎换骨、教学质量声名远扬的名校。为什么学生到这里就会化腐朽为神奇?正是由于洋思中学的老师们的朴实的敬业精神、钻研精神,由于他们把对每一位学生的爱都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四川成都石室中学的李镇西老师的话是一语中的:“不客气地说,离开了对后进生的关注与研究,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理由很简单: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对多数学校的多数班级来说,面向全体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或者换句话说,只要有哪怕极少数的后进学生在我们教育者的关注之外,那么,我们所标榜的任何素质教育都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只能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耻辱!”诚哉斯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那本被誉为“实例教育学”(查有梁语)的《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中记录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读了之后,为他那爱心、童心、悲心、真心、信心感动得泪流满面之余,我们更深切地感到:教育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实际上,那些对学生埋怨的潜台词就是:“不是我教得不好,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是块读书的料。”尽管那些“问题学生”有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但我们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学校教育方面。作为教师,我们有没有时常地扪心自问:“我做了什么?做得怎样?我的教育教学中是否存在失误?”一个教师想一两天“无怨”很容易,难的长时间的甚至一辈子的“无怨无悔”。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何等的涵养、雅量、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很多老师接到一个新班级时,常常是信心百倍,踌躇满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种种不是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一些问题学生总是反反复复地惹麻烦时,老师们便会口出怨言。要知道,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可能正是由于老师一时的按捺不住,导致前面的努力付之东流,前功尽弃。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想,还是别急着去怨学生,应该要“吾日三省吾身”,认真地反思自己:当学生违纪时,我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你的课打瞌睡时,是否由于我的课上得不好;当学生未完成作业时,是否由于上课未听懂根本就不会做……通过反思,我们至少可以在学校这方面给学生得到弥补、矫正,减小由于教育教学失误而产生新的差生的可能性。这一点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一定的勇气。然而,一个可悲的事实是,极少有老师站出来勇敢地承认“我”做错了什么。我不知道,是我们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那份责任,还是压根我们就不知道自己应有那份责任。如果是前者,说明我们对职业准则的放弃;如果是后者,那就不再仅仅是一个教育教学问题。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这种敢于认识自己、反躬自省的勇气恐怕是必不可少的。当你有勇气直面自己时,你才会发现,其实自己还做得很不够。人们常说,换位思考,理解万岁。你不妨再设身处地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学生,总是在老师的“怒骂与埋怨声中成长”,敢怒不敢言,你的心里是何滋味;如果你成了一位学生家长,当你的孩子在学校里“风声雨声埋怨声声声入耳”时,你又会怨谁?
让我们重温一下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诤言吧——“我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视他们为‘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乐;小朋友的赢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乐,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我以为,现在比哀叹和牢骚满腹更有意义的事情,是迫切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把一腔怨气化做满腔的热情,洒向学生都是爱,用你的无怨无悔和富有探索精神的实际行动,去迎接你和你的学生的灿烂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