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贴子 搜作者(贴子) 搜作者(回复)
深圳家教网首页 | 
社区首页 > 语文专区 > 浏览
楼主
中小学作文缺什么?
中小学作文缺什么?当然缺很多,我认为最缺少的是一个“真”字。
一、学生作文缺少真实的生活
现在的学生作文,选材非常狭窄,一般只局限于学校的学习生活,而且学校的内容也是一切以分数为中心,围绕着上课、下课、作业、考试。也有的涉及家庭生活,但现阶段,家里如果有孩子念书,恐怕也无法回避学业问题。客观上,现行的应试之风的确已是一个毒瘤深深地植根于社会肌体中。这个问题的剖析已经铺天盖地,无须赘言。青少年充满活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然而,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权力。他们的潜能遭到压抑、热情遭到打击、身心健康遭到不同程度的摧残……他们在极其沉重的压力下艰难度日。他们人生中的这段本应是丰富多彩的意趣盎然的洋溢着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的日子,现在却是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愁云密布,凄风苦雨……面对这些被我们锻造出来的“考试机器”,语文老师还能一厢情愿地要求学生作文时去写什么真实世界?他们的真实生活就是考试考试再考试呀,学生生活根本难以有所突破,两点一线,眼睛一睁,忙到歇灯。有这样内外夹击的背景,所以学生的作文素材极其单调,基本上就是充斥着同样的内容。1995年有人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作调查,从小学生习作抽样中发现:同一作文题目,65%学生的习作题材相同,21%的习作内容与已出版的优秀作文基本无异。在一次期中考试中,我所批改的作文要求是,就你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烦恼或者喜悦或者成功或者失败,写一篇作文,向你的家人或朋友倾诉。结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的写作素材都是围绕某次考试,而他们的成功、喜悦就是考试取得好成绩,失败或烦恼就是在某次考试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考砸了,于是老师的谆谆教诲,家长的苦口婆心,自己的反思和决心便构成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其中是否虚构且不论,其单一而又雷同的题材以及他们学习的目的,努力的方向的如此狭隘就让人深感不安。最近的一次全省中学生作文大赛中,我参加监考,有幸先睹了那些提前交卷学生的作文,令我惊讶的是,几篇高中生作文竟然都是以成人爱情为话题,仅有一位是写的在西藏旅游的见闻感受,我感到欣慰,尽管其中有几处硬伤。事后,我问那位小作者是否真去过西藏,他的回答让我顿时失望,原来他并没有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缺少真实的生活实际,要写出一篇文章来,的确是勉为其难。
老师的引导也存在问题。老师眼里只有分数,除此以外,皆属于不务正业,老师做的就是把学生的眼睛蒙住,不让他们去观察大千世界;把学生的手脚捆住,不让他们去触摸感受花鸟虫鱼;把学生的大脑锁住,不让他们去思考人生宇宙。其实,世界是个万花筒,只要你留心观察,身边处处有素材。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精彩纷呈”的 “事件”?像企业改制、下岗分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农民负担、腐败现象、升学就业、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恶化、贫富悬殊的加剧、精神家园的丧失、党风、行风、民风、贫困、失业、失学、民生、民心乃至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等等,所有这些我们天天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为什么不能进入学生的视野,进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进入学生的作文乃至高考的考场?
二、学生作文缺少真实的精神和思想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文学家无不是语言艺术大师,也必然同时是思想家。这里就引出了作文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语言,一是思想。谁更重要?如果说作文就是表达,而表达就是交流,那么,毫无疑问,当然是思想更重要。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际互动都是思想感情的交流,语言形式只是工具和手段,古人讲“得意忘言”就是这个道理,进一步说,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心心相印”的话,甚至连语言都是多余的,当然,我们在绝大多数时候不能做到,所以还需要这个“累赘”。
语文教学中作文训练分量不少,但题材单一,思想单纯,范围狭窄,所以从小学生开始作文便出现了早熟的“伪圣化”倾向。以人教社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02年版)第十二册为例。“积累运用一,习作:看看华君武画的这幅《假文盲》,你能不能体会到画家的用意呢?”主题很明确,无非就是“讽刺社会上的一些缺乏公德的人,见到抱小孩的妇女也假装未见,而没有让位”之类,无法发挥。情急之下,只有“抄”和“编”两条路可走。“积累运用三,习作:你即将小学毕业,离开学校。请留下你对母校的美好祝愿,留下你对母校工作的建议”。假如学校成天只在考试分数上做文章,那些学业比较落后的学生头脑里除了耻辱外,我真不知道,还能有什么美好祝愿,逃都来不及,至于“建议”,平时学校里有学生说话的地方吗,学生敢于说话吗?到最后还要来个做秀,徒增笑话而已。当然学生会很快揣摩出我们老师的心思,煞有介事地做起文章,违心地对母校的教育进行一番感恩,然后表示几句称颂,糊弄一个分数就罢了。还有让学生写周围发生的事,看上去没有束缚,可以自由发挥,实际上也是不容乐观,按照我们的耳濡目染,学生大致都会摸索出这样的分析套路:这件事显然得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而且一定是意义重大。小孩子当然只有去捡钱包、扶盲人过街、为希望工程捐钱了,也不管他真的扶了没有,真的捐了没有。前些年,一位专家在武汉看了一个班的统考作文,50篇文章令人惊异地一致:扫厕所。洞堵住了,经过一点思想斗争,“我”用手掏了出来。结尾是:我的手虽然脏了,但心里很高兴。如此训练有素地说瞎话,触目惊心。其它如“一个晚上”,“我和××”,“给长辈的一封信” 等等一类,表面上结合实际,其实很容易引诱孩子们去说瞎话,编假故事。这样的作文教孩子说假话,难说有何思想教育意义,更难说能培养健全的人格。
就中学作文教学来说,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事实上,文学家不是我们能培养出来的,这个社会也不需要那么多文学家;而主要是培养“思想家”,也就是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习惯、意识和精神,这种观察和思考当然主要是指向人生和社会、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精神等领域,这才是中学作文教学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思想不仅是人的权利,而且是人的本质。没有思考的生活是动物式的生存,不会思考的人只能丧失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从而沦为感性和知性的奴隶。只是由于思考的成果也就是思想必须在物化以后才能更好地交流,才需要语言,需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起来的好的语言,书面语言的要求则更严格一些。事实上,在言语形式的交往中,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言语能力,而是思想!“话语”日益繁荣昌盛,而思想则逐渐淡出,这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奇观。再说,思想可以直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时候压根儿就不需要外部语言。
中学作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思想。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要求学生把文章写得像一篇文章就可以了。所谓像一篇文章,主要是指形式,如起承转合的行文格式、通顺规范而不乏生动老练的语言、必要的表现方法和手段乃至书写的工整和卷面的整洁等等;尽管也有立意的要求,但不是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中分析思考出来的自己的见解,而是命题者事先寓于题目或材料中的结论且大多流于空洞,比如助人为乐啦,全面地看问题啦,追求坚韧的品格啦,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啦等等,这些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根本无法证伪,当然也就不需要思考,只要举一些现成的例子,然后说一堆大话、空话、套话就够了,至少可以稳妥地拿到基本分。这也暴露出来学生思想的贫瘠,情感的苍白。许多学生作文要么就是虚无主义,年纪轻轻,一副少年老成样,似乎世界都已经被他看透;要么就是“为赋新辞强说愁”,玩弄深沉,故弄玄虚。因此,钱理群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学语文教育在引进人文教育时必须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而现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构中都没有这种东西,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心中也基本上没有这种东西。现在的学生真是过于懂得现实,过早面对世俗丑恶,过早学会世故,这是很可怕的事。这以后的精神发展是一种季节颠倒,我觉得非常可怕。”
而最大的缺失是思考的缺失,没有怀疑和批判。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帕斯卡尔的这句话不过是用诗一般比喻说了一个常识而已:人没有思想,“其异于禽兽也几希”!许多卓有建树的人士都指出,一个不会怀疑和批判的人就不会有创造,没有真思考就不会有怀疑和批判,没有真问题就不会有真思考,不去关注现实人生怎么会发现真问题呢?而没有真问题和真思考,要作文教学干什么呢?再者,没有思想,语言何用?不能“铁肩担道义”,怎会“妙手著文章”?作文的总是其实是个牵涉到一代人文风、学风和做人的大问题。只有让中小学生用自己的脑子、自己的笔、自己的语言来写作文,才能真正达到学作文、学做人的目的。
这里涉及到作文的虚构与想象的问题。其实作文本来可以虚构,我们也应该训练学生虚构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可是我们一方面禁止学生虚构,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说假话。中学时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达,让学生分清真实和虚幻的东西。现在的中学作文,太多的是回忆性的,如“一件难忘的事”、“一个最敬佩的人”……,而真正激发想象的却很少。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创造,而不是怀旧,这就需要合理大胆的想象。我们现在是培养学生不说自己的话,专说别人的话。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机制,专门训练学生说假话。某年高考作文多达百分之几的考生说自己的父母都死掉了,他们在这样一个假的背景下再来歌颂那应当歌颂的,突出那应当突出的。而什么东西是应当歌颂的,什么东西是应当突出的,这全是由教育强加给他的,跟他本人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一点关系也没有。在我们这一代人受教育的时侯,情形就已经是这样,比如陪残疾人过马路,比如捡了一个钱包,等等。这样不仅是带来写作的问题,而且会带来精神上的问题,也就是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对人的培养和对写作的训练是统一的,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说别人说的话就是奴隶,说假话就是奴才。奴隶和奴才应有区别。奴隶是被迫说别人的话,而奴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要照别人的意思说假话,当然也包括做假事、做坏事。没有自己真正的思想和情感的作文,即使语言技巧玩弄得再完美,最多只是一具毫无生气的空壳罢了。在作文中为了得高分这样一个功利的目的可以说假话,那在现实生活中为了更加重要的目的就更加没有操守可言,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出来。这种情况是十分可怕的。
三、学生作文缺少真实的读者
  学生怕写作文,一直是困绕语文教师的问题。其中的原因自然很多,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乃是学生的作文往往没有实际的读者。他们在写作文时,头脑里考虑的是完成一项老师所布置的任务,而不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飞翔,表达的快乐。既然失去了作文的兴趣,写起作文来就不是主动积极,而是消极应付,马虎了事,导致越写越没兴趣,越没兴趣,就越写越差的局面。既然是茫无目的,不知道为什么要写,写了又是给谁读,仓促的急就篇,其读者可能就只有一个——老师。因为学生也认为他们的作文无多少实在意义,自己压根儿不愿意读。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老师发现一位学生的作文字迹潦草,很不认真,于是请学生来读,结果学生自己也无法辨认,读起来结结巴巴,支离破碎。可想而知,这样的作文是如何“做”出来的。新课程标准中还突出要求家长的参与学生评价,是很有见地的,可惜的是,我们以前总是痛失这一良好的契机,大包大揽学生的成长经历,最后只以一张数字化的成绩报告单给家长以交代。学生的进步是渐渐的过程,作文也不例外。家长又何尝不希望读到自己子女的作文呢?平时作文,基本上是老师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来安排,顾及到了作文的数量,而忽略了作文的主体创作欲望,常常是教了一个单元后,根据教学要求硬性布置一篇作文,训练作文的技巧并使之刻意的模仿,再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学生揣摩老师的意图,或是胡编乱造,或是无病呻吟,因而打造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如出一辙,毫无新意,更看不到闪亮的思想升华与情感火花。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对游玩是即爱又恨,何哉?爱的是,可以放松一下绷紧的弦;恨的是,玩过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令人烦恼的作文。走到这一步,不能不说是作文的悲哀。白居易有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表面看,他所强调的是文章“为时”“为事”“为物”,其实真正的落脚点还是“为民”“为人”。据说,白居易当初写诗时,就经常不耻下问读给乡间老太婆听,征询意见,从一个侧面讲,他希望自己的诗歌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也只有主人翁意识的觉醒,才能更好地促进作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成人写作尚且以发表或获奖为乐事,何况学生呢?从主观上讲,作文有了一定的读者,学生无形之中就有了一种压力,再也不好意思糊弄糊弄就应付了事。因为他们知道,写出来的作文是要给别人看的,责任感和自尊心告诉他,必须认认真真地写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当学生自觉地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时,作文就不再令人望而生畏、望而生厌了。
作者:王老师(729749)07-02-06 15:06回复此贴
1楼
实际应该是缺少经历的感情。毕竟都比父母关起来多,何来的经历,何来的感触呢
作者:谭老师(351056)07-03-20 15:31回复此贴
2楼
对与三四年级的学生尔言,作文真的很难,没题材、没感受。所写文章好似一具骨架,干巴巴的,真不知该咋办?
作者:122.48.140.*07-04-28 21:21回复此贴
3楼
呵呵,我完全可以告诉大家语文教学的真相:在绝大多数语文老师作文都很差的情况下,你又怎么可能指望他们教出好的学生呢?
作者:121.15.246.*09-11-27 23:08回复此贴
4楼
真正科学的作文教学法!《三元组句作文法》上、下两集

曾老师现推出高考作文秘诀班,三次课既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意者请搜索“高考作文秘诀”
作者:202.104.124.*10-02-24 12:35回复此贴
共有回复4篇 1
回复内容:
百分·深圳家教网 ©2003-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