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浅谈中考第一轮复习策略
一、依纲扣本,立足基础这里的“纲”,指的是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2004年的中考说明。它们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对我们进行的一轮复习工作具有导向的作用。这里的“本”就是指课本和《题例》,课本反映着教学大纲的要求,而《题例》则体现了中考命题的基本思路。
我们知道,历次中考,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都很重视,今年的中考说明中把容易题的比例定在70%,也就是说有105分的基础题,这个比例在历次中考中是最高的。即使是综合题,那也是基础知识的组合、变化和拓宽。
数学“三基”的内容广泛分布于初中数学七册书当中。平时教学我们分章分节进行,很多知识都是一点一滴地交给学生,这些数学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比较零散,时间长了,有的变得模糊不清,有的甚至被彻底遗忘掉了。我们的共识是:第一轮复习应依纲扣本,全面、系统、扎实地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一轮复习的工作要“实”、“细”,不能流于形式,草草收场,匆忙进入二轮、三轮的复习,要把以下四个环节的工作做好、做实:
环节1、教材的疏通
首先,教师要钻研大纲和中考说明,挖掘教材,研究各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然后把初中数学21章的内容整合成十个大的复习单元,即:
①数与式,②方程和方程组,③不等式和不等式组,④函数及其图象,⑤统计初步,⑥几何基本概念和三角形,⑦四边形,⑧相似形,⑨解直角三角形,⑩圆。
每一个大的复习单元又分成若干小单元。并熟悉各单元知识点的考试要求。
其次,对课本上重要的例题习题,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哪些例题习题曾被修改、变形后做过中考的考题,哪些例题习题适合一题多解、用后学的知识解答效果更好,哪些例题习题内涵丰富,有助于复习相关数学概念、展示数学思想的魅力、适合学生搞探究活动。下面举一个例子,初二几何第四章第183页有这样一道例题:
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这道题的复习价值就很高,你可以把条件中的“四边形”分别换成“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引导学生探索相对应的中点四边形的形状,还可以探索:满足什么样条件的四边形,它所得的中点四边形形状分别是矩形、菱形、正方形?仅仅一道题目,便覆盖了《四边形》一章几乎全部的定义、定理。
对一些很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内容,如实习作业、探究性活动、定理的推导过程及由此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等等,教师在备课、编题时都应当予以重视,不可忽略。
第三,对教材已经熟悉的老师,眼界应更开阔些,这时还应该多去分析研究近三年来全国各省市的中考数学试卷,归纳每个复习单元常考、必考的知识点,根据知识点编写基础训练题。并根据复习的顺序,查找相应的复习资料,但复习资料中的例题习题,一定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作适当的删减、修改和补充,不能完全照抄。
环节2、学案的编写
一轮复习中照搬现成的复习资料,表面上看似乎省时省事,但这样的复习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我主张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教师分工合作,编写学案,学案在上课前发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学案看书,做好复习课的预习工作,避免学生读书时浮光掠影,提高了阅读的针对性。
环节3、督查辅导学生自己看书复习
我们布置学生根据学案自己先看书复习,先做题以查漏补缺。有布置就要有落实与督查。为此,我们可以抽查或全查学生的学案,了解完成情况,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学生的数学基础是不可能整齐划一的,因此,我们还必须做到辅导及时到位。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自己看书复习的兴趣,只等老师来复习。通过辅导,我们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加强学法指导,比如,要教育学生先看书,再做题,不清楚的再看书,要带着问题听课;解题要规范,作图要准确,证明要步步有据、言必有理,等等。通过辅导,我们还可以找出学生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实现二次或三次备课。
研究表明,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获得了学生对老师可能在经验方面不足的宽容和理解。通过走近学生,找学生谈心,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确保他们全身心投入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工作。
环节4、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一轮复习的主阵地,要向45分钟要质量,要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要把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真正动起来,是否学有所得,得到多少,是主动获取还是被动灌输作为我们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
复习课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必须每天带教材上课,能让学生课前自己复习的内容,教师不要包办。课堂上重视对书本知识的梳理和再认识,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题型的同时,每节课上要出现适当的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通过变式、变形等手段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复习课的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信息量,并要形成序列刺激,激活学生的接受能力,使他们保持活跃的情绪和积极的进取心理。如果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就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但如果信息量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益低下,也是浪费时间。总之,我们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确保一堂复习课中适度的有效知识量。重要的知识,一般把它安排在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第20分钟之间讲解。
二、分类指导、分层施教
众所周知,学生个体间学习上的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它包括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如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勤奋程度、学习兴趣等等。但从决定学生文化学科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来看,应是学习能力和勤奋程度。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而勤奋程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才会出现同一位老师在同一个班级授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千差万别。
作为教师,如果不了解、不研究学生,那么就好象是蒙着双眼来到工作现场的工程师,就会对一轮复习工作瞎指挥。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个体间的这些差异,就能在一轮复习中采取分类指导、分层施教的复习策略。
分类指导、分层施教的基础和前提是对学生进行分层。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分层呢?
季正泉老师在《中小学个案教育》一书中,把学生按个体的差异分为A、B、C三层,下表就是他的分层方法,供同志们参考:略
上述分类方法,主要的依据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同时又兼顾了学生的勤奋程度和学习成绩,这比只看学生考试分数对学生进行分类的方法科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的复习指导策略应有所不同。
上表中,第三类学生的学习不勤奋,但学习能力较强。对这类学生,教师一方面要了解情况,做好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如果教师只看他们的成绩为中等,而降低对他们的要求,是不利于改变他们的懒惰行为习惯的。
上表中,一类、二类、三类、四类、五类的学生都在A层。对这类学生,在抓好基础知识复习的同时,还应当鼓励他们制定更高的复习目标。
第六类学生属于B层,这类学生虽然懒惰,但限于学习能力,过高的复习目标不利于他们自信心的培养。
九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又懒惰。教师对他们歧视不得,否则会导致他们彻底丧失学习的信心,破罐子破摔,只为混张毕业证书而呆在教室中。
总之,我们认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应各不相同。教师应当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自己“摘苹果”的高度,拟订“跳一跳够得着”的计划方案,并经常给予督促、评价、再指导。力争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所得,都有较大的提高。
学生在分层之后,教师要在备课、上课时,充分估计到每一层次学生学习上的接受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练习。
三、强化训练、注重能力
一轮复习虽然时间紧、内容多,但我们不能在抓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础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能力的培养当作二轮、三轮复习的事,认为可以突击完成。
我们认为,要把科学、高效、适量的作业和综合训练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复习巩固和检测的必要手段,看作是学生实现知识内化、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和数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必须每天都要有质和量达到一定要求的数学作业,老师对所有学生的作业都应及时批改和记录,保证信息及时反馈和有选择的评讲。
注重单元过关训练,每一单元结束后要认真组织检测和验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确保“段段清”。每份综合训练要以学生已经复习过的内容为主,未复习的内容为辅,采取“滚雪球”的方法,将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结实。
作为第一轮复习,还必须高度重视、弥补、加强能力的培养,将“三基”的复习和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⒈走“三基”复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同步的路子。在教学中,复习目标要兼顾能力要求,并融合在“三基”训练中具体落实。例如,在复习直角三角形时,我们可以出示下列题目:
如图,在△ABC中,∠ACB = 90°,CD⊥AB。
由上述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
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的复习题,但求解的范围、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思维是开放的。让学生在求解过程中求新、求速度、求最佳,通过不断思考,互相启发,多数学生能找出7~10个结论,然后教师诱导学生从边、角、相似及三角函数关系等方面归纳出至少 15种结论:
⒈∠BCD=∠A,∠ACD=∠B,∠ADC=∠BDC=∠ACB;
⒉AC2+BC2=AB2,AD2+CD2=AC2,BD2+CD2=BC2(勾股定理);
⒊AC2=AD•AB,BC2=BD•AB,CD2=AD•DB(射影定理);
⒋AC•BC=AB•CD ,
⒌sin A = cosB, tanA = cotB, sin2A + cos2A = 1,
tanA•cotA = 1.
⒉结合具体问题不失时机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并在复习中多次出现,不搞突击,使学生体会其使用情境及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从而能自觉使用,并逐步内化为能力。
⒊教师的分析讲解要讲联系、讲转化、讲本质,概括提炼规律,由例及类,重提示、归纳、点拨,让学生在学习、回顾(尤其是解题回顾)中领悟、吸收、运用。
⒋课堂上限制教师讲的时间,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让学生说和写的过程中,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找到他们的思维阻塞点。
⒌多设计“随堂小综合训练”,限定时间,要求学生象考试一样独立完成,以此来加强计算能力和其他专项能力的形成。